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格局变迁盈为国际
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入春秋时期,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着两百多个诸侯国,这些国家或大或小,各自为政。然而随着时代更迭,到了战国时期,经过连年征战与兼并融合,诸侯国的数量已锐减至不足三十个,而且这个数字仍在持续下降。这种残酷的生存竞争,犹如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,只有强者才能笑到最后。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背景下,长期共赢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。各国之间的联盟,充其量不过是基于短期利益的权宜之计。相对理想的情况是,在达成共同目标后各方能够和平分手,就像当年几国联合伐秦后各自撤兵;而更常见的是,一方在合作结束后立即翻脸不认人,宋国就曾上演过这样背信弃义的戏码。因此,当苏秦提出合纵之策时,张仪立即预见到这个计划必将失败,因为它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。 事态发展果然不出张仪所料。关东诸国在短暂的联合后,很快就陷入了内斗的泥潭。张仪抓住这个绝佳时机,开始实施瓦解联盟的计划。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地处中原要冲的魏国。在一番精心准备后,张仪对魏王展开了一场极具说服力的游说。 魏国四面强敌环伺,如今却听信苏秦的花言巧语,执意与强大的秦国为敌,可曾想过后果?张仪开门见山地指出,诚然,联军实力不容小觑,但秦国虽不能胜,却可退守函谷关以自保。届时魏国将陷入怎样的境地?张仪继续深入剖析:即便联军迫使秦国闭关自守,魏国就能高枕无忧了吗?显然不会。魏国与齐、楚、赵、韩四国接壤,一旦失去秦国这个共同敌人,这些邻国会作何选择?历史告诉我们,自春秋以来,诸侯相争、弱肉强食的戏码从未停歇,魏国又岂能独善其身? 更可怕的是,张仪话锋一转,当这些国家开始互相攻伐,甚至联合起来对付魏国时,秦国只需东出函谷,火上浇油,就足以让魏国灰飞烟灭。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,让魏国君臣如坐针毡。他们不得不承认,张仪虽然是为秦国谋算,但所言句句属实。 魏国开始重新权衡利弊:即便成功击败秦国,最大的受益者将是楚国,魏国能分得几杯羹?苏秦承诺的共分秦地听起来美好,实则经不起推敲。燕、齐两国与秦并不接壤,如何分得土地?魏国虽与秦接壤,但楚国岂会坐视魏国扩张?在那个尔虞我诈的时代,任何盟约都随时可能被撕毁的废纸。 经过这番深思熟虑,魏国立即向张仪表态归顺秦国。魏国的倒戈让合纵联盟陷入混乱,恰在此时,东方的齐燕两国又起纷争。燕国因一场荒唐的禅让闹剧引发内乱,齐国趁机出兵,一举灭亡燕国。正当盟军商议如何惩戒魏国叛变时,齐国的举动又转移了众人视线。更雪上加霜的是,秦国此时又对韩国发动进攻。这一连串的变故接踵而至,让盟军高层应接不暇。 最终,在各方压力下,齐国不情不愿地从燕国撤军。秦国则在攻占韩国部分领土后,转攻赵国,掠地而归。表面上合纵联盟仍在,实则已是千疮百孔,随时可能土崩瓦解。张仪冷眼旁观,认为给予最后一击的时机已经成熟,于是将目光投向了楚国。 在张仪出使楚国前,合纵联盟其实已经名存实亡。但秦国并未大举东进,只是进行了小规模袭扰。若秦国真的大举进攻,这个濒临瓦解的联盟很可能会死灰复燃。因此张仪此行的目的,就是要彻底断绝这种可能,让楚国与三晋永无宁日。他的策略很简单:挑拨齐楚关系。最终,楚怀王在秦齐之间做出了错误选择,导致满盘皆输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深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