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场上的白刃战是极其血腥的,双方近距离对抗,刺刀一戳便血流如注易配宝,杀戮极为惨烈。一般情况下,士兵们都尽量避免这种生死搏斗,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刻。
在侵华日军中,几乎每个士兵的三八大盖上都装备了一把刺刀,且在战斗氛围的影响下,日军非常重视刺杀技巧的训练。抗战初期,日军的白刃战能力非常强。但我军也不是束手无策。面对日军的刺刀,八路军采取了扬长避短的策略,采用了大刀。大刀相较于刺刀,更适合在狭小的战场上进行格斗。
在历史上,宋哲元的29军大刀队便在喜峰口成功运用夜袭战术,砍得日军人头滚落,敌人死伤惨重,仓皇逃窜。与29军的大刀队相比,八路军的一些地方部队也组建了大刀队,只是这些部队的英勇事迹大多没有被广为流传。
八路军之所以依靠大刀队进行夜袭和近战,原因很简单,那时的八路军装备简陋,枪支弹药短缺,难以与日军正面交战。为了避免日军强大的火力压制,八路军经常利用夜袭与近战,跟日军在阵地上展开混战。这样的战术有一个好处:日军的炮火和空袭无法精确打击,他们怕伤到自己人。此时,敌人的炮火与飞机对八路军的威胁反而减小,最终拼杀的就是大刀与刺刀之间的较量。你挥刀过来,我就砍刀回去。
展开剩余74%八路军772团有一位身强力壮、名不见经传的排长,他对大刀十分喜爱,擅长用大刀挡击敌人,每当挥舞起大刀,气势如猛虎下山。十几个普通人合力,也难以与他匹敌。这位排长虽然英勇,却并非单纯的莽撞之人,他打仗总能善用地形,巧妙地扬长避短,击溃敌人。
1938年7月,驻守山西的日军为了报复386旅的多次伏击,调集大量兵力围攻772团。他们凭借人数与火力上的优势,强势向八路军阵地发起冲击。为保存实力,772团将大刀队留在阵地上,坚持防守,掩护主力部队的撤退。
日军的炮火开始猛烈轰击,阵地上火光四起,掩体被炸得七零八落,所幸八路军士兵们及时藏身山石后面,损失不大。随后,日军发起了冲锋,士兵们一边射击,一边高喊着呐喊声,急速逼近。为了节省子弹,大刀队采用了引诱敌人接近的战术,把敌人引入预设的火力圈。排长一声令下,战士们迅速冲出掩体,迎头痛击。随着“啪啪啪”的枪声,数十名日军倒下,敌人迅速陷入混乱,不敢继续推进,纷纷要求后方火炮支援。
炮火停息后,日军发起了第二次冲锋,但这一次他们学聪明了,不敢再派大批人马冲上前线,怕又成为八路军的靶子。敌人小心翼翼地接近大刀队阵地,步伐愈加谨慎。此时,大刀队的阵地依旧处于高地,敌人向上进攻,不得不在狭窄的山坡上拥挤前进,成为大刀队攻击的目标。
当日军接近100米时,大刀队依旧没有开火,表面上看来阵地安静无声,实则大刀队的弹药已经打光,剩下的仅仅是十几颗手榴弹。小鬼子们以为大刀队没有子弹,气焰顿时高涨,迅速组织冲锋。待敌人接近后,八路军战士毫不犹豫地投掷出手榴弹,一阵猛烈的爆炸响起,敌人当即倒下一片。随后的战斗更加激烈,八路军战士挥舞大刀,冲向敌人,砍杀之声不绝于耳。
即便如此,日军并不甘心失败,很快组织了第三次冲锋。这次,他们派出了更多的士兵,头上绑着白布,显然是冲在最前线的“敢死队”。他们挥舞着明晃晃的刺刀,嘴里高喊着,死命冲向大刀队的阵地。
这一场没有正史记载的山地白刃战,白刀子与红刀子交锋,鲜血染红了战场。阵地上尸横遍野,士兵们拼杀到最后,所有人都已经双手握住了满是鲜血的大刀,除了一位排长依然屹立在阵地上。
在长达一个小时的白刃战中,没有一声枪炮声,只有刀刃碰撞的声音和伤者的哀嚎。最终,排长在砍杀两个敌人后也体力透支,倒了下去。此时,敌人追兵已经赶到,他仓促间躲进了一个小山洞。由于洞内狭窄,敌人无法迅速行动,排长趁机一一砍倒了闯入的敌人。听到洞内的惨叫声,外面的敌人不敢再轻易进洞,纷纷龟缩在洞外。排长见机扔出手榴弹,将敌人几乎全部炸死,剩下的几个被他击杀。
最后,排长尽管精疲力尽,但依然坚持奋力杀敌,直到身边没有敌人后,他才意识到自己也已经濒临极限。几名民兵路过时发现了排长,见他还有微弱气息,将他抬回村里治疗。当地郎中努力抢救,终于让排长恢复了意识。经过长时间的休息,他似乎恢复了些许力气,但在民兵劝他休息时,排长不幸倒地,再也没有睁开眼睛。
这个英雄的排长无名,随战斗的结束而逐渐被遗忘。虽然事后人们常提起这段历史,但那位英勇的排长终究没有留下姓名易配宝,只有他的事迹深藏在人们的记忆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深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