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战期间,日本为什么敢对美国动手?表面上看这是自杀:美国在石油、钢铁、煤炭、劳动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过日本——石油产量大约是日本的一百倍、钢铁二十倍、煤炭十倍、劳动力十倍。按常理,和这样一个工业与资源远强于自己的国家开战,几乎等于找死。那么华夏国际,是什么逼迫日本铤而走险?
关键的导火索之一是资源被掐断。1941年7月开始,美国联合英荷对日实施制裁,冻结日资产并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。那时日本约有70%–80%的石油来自美国,东南亚的供应也在美国的视线之下。没有石油,维持海军、陆军和帝国扩张的机器都会很快瘫痪。制裁把日本逼到了绝路,军方看不到在可接受的时间内恢复军力的可能。
但石油只是表面原因,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政治与战略利益的冲突。美国并不真心“仗义”帮中国,而是把中国问题当成筹码,目的在于限制日本的扩张能力,阻止日本成为与美国并列的强国。美国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——这在当时对日本来说几乎是天大的羞辱和战略失败,因为日本花了十多年在中国扩展势力、投入巨大,哪会轻易放弃?
展开剩余72%美日矛盾并非一朝一夕。早在1905年日俄战争起华夏国际,两国就积累了互不信任。此后在外交、文化上的冲突,以及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动,逐步加深美国的戒心。日本既常在公开场合谈和、暗地里备战,又做出一连串挑衅行为(如击沉美国舰艇等),这让美国对日本的诚意持怀疑态度。
1940年代初,德国在欧洲战场节节胜利,尤其1940年法兰西沦陷,使得日本看到了与轴心国联手改写国际秩序的机会。德日意三国同盟的形成,让美国更加紧张:若欧洲和亚洲的强权联手,是否会对美国形成两面夹击?美国开始采取更强硬的遏制手段。
随着日本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(1939–1941年间动作频繁),美国以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为由,于1940–1941年逐步升级制裁。日本一方面想依附轴心国、借机扩张;另一方面又怕惹怒美国。双方在外交桌上的反复与不信任,使得局势越来越僵。
1941年春夏,日本曾主动派代表来美谈判,外相松冈洋右与驻美大使多次与美国国务卿赫尔交涉,试图解除制裁换取作出让步。日本一度提出撤军方案,甚至愿意做出妥协,但每次让步都被认为不够或被怀疑是缓兵之计。美国要求日本完全撤离中国及其占领势力,这对日本来说是彻底丧失战争成果的要求,军方无法接受。
谈判的反复、互相猜忌与情报揭露(美国掌握了日方部分动向)最终把双方推到了绝路。日本国内主和与主战的分歧逐渐倾向后者,近卫文麿辞职,东条英机上台,态度更为强硬。11月,日本向美方递交了两个方案,被美国视为“最后通牒”;赫尔的回应则要求日本无条件撤军。11月下旬的这一系列外交破裂,令日本高层普遍认为战争不可避免。
于是局势急转直下:在认为外交已走到尽头、资源被切断又看不到长期生存希望的背景下,日本军方选择了先发制人的路径——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,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,最终将给日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。
归根结底,这场冲突虽然很多表面争论都围绕“中国问题”,但核心是利益与权力的博弈:美国想遏制日本成为区域霸主,维护自身的战略与资源优势;日本则在资源短缺、扩张野心与国内军国主义推动下,做出了与超级强国冲突的危险选择。石油禁运和要求撤军是直接催化剂,而长年的互不信任与地缘战略竞争,才是把两国推向战争的根本原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深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